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学普及 > 科普活动

科普活动

首都科学讲堂第451期—《航天技术与中国航天》
日期:2016/9/7 访问:

     

   8月7日,《首都科学讲堂》走进东城区第一图书馆启动仪式暨“航天技术与中国航天”科普报告演讲启动仪式顺利举行。讲堂入驻东城区第一图书馆的首讲嘉宾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空间技术专家,神舟号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

  

  

     上午九时许,启动仪式正式开始,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刘晓勘和东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宋甘澍为“首都科学讲堂”揭牌。  

   

    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张履谦、赵文津作为倡导科学传播的科学家代表分别发言。张履谦院士向大家分享了学习习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的讲话体会,“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把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 

  

(张履谦院士(右)赠给戚发轫院士的题字)  

   张院士最后引用了意大利无线电工程师,实用无线电报通信的创始人马可尼的故事,号召科技工作者要为培植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和用科学的浓厚氛围,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赵文津院士在科研之余一直关注科学普及的形式和传播效果,他强调,科学普及应该全面深入覆盖,并用亲身的体验向观众强调科学普及的重要性——不但要学会科学知识,还要建立起科学的世界观。科技工作者有义务有责任为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积极参与科普工作。

 

 (赵文津院士(左)向北京科普发展中心的严俊主任赠送科普书)  

   已83岁高龄,自称“80后”的戚发轫院士,声情并茂、言语幽默地为现场200多位观众作了一场生动的航天知识演讲。戚发轫表示,“太空资源是属于全人类的,我们有资格、而且要有能力去开发太空资源,而这个能力就需要靠很多科学家们不懈地努力。”  

 

   戚院士以亲身经历讲述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初期的艰难历程,从应用卫星的突破,到载人航天与深空探测方面遇到的难题,让听众真切地感受到在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巨大成绩背后有无数科学家们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京ICP备16032388号-1